◇◇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的N种瑕疵

  傅鹰

  倡导科学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宣传、推崇,讨论、评价,质疑、批评
各种科学理念的论述,是培育、树立、倡导和端正科学理念的必然过程和必要方
式。我们赞同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宣言》)中的绝大多数论
述,甚至推崇某些观点;我们理解诠释科学理念的难度,甚至敬佩某些“苦心”。
然而,在《宣言》发布三个多月后,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得到的部分评论,参照其
他机构公布的某些论述,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从“理性批评”的角度,按照
“高大全美”的标准,对《宣言》进行分析、评论和“挑刺”,是倡导科学理念
的“另类”方式,或许有些价值?!

  1  文题欠简练
  可否象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一样,文题为“科学
理念宣言”。
  这样可使题目更加简洁醒目,便于阅读、朗诵或引用,且似乎不会产生歧义。
如果文题中的“关于”表示某种限定或顾虑,例如区别于“关于法制的科学理
念”,那么可以通过配套的方式(讲话、说明、答问、座谈或附件)加以解释。
科学宣传或科学论文均应倡导简洁,形式上不必过于“程式化”。

  2  署名可具体
  科学文献的署名是一件严肃且微妙的事情,涉及责任人和解释权等。《宣言》
应该作出表率,以注释、附件或其他的方式,介绍起草小组人员名单和负责人。

  3  机构可多些
  科学具有世界性、普及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等特性。倡导科学理念关系到,
科技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民众的素质和社会的观念,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复兴与
和谐。 中科院“单打独斗”?科技部、教育部、社科院和科协等部门或机构的
作用呢?管理学、社会科学或哲学等等学科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吗?

  4  目的要恰当
  《宣言》的主要作用是宣传、倡导科学理念和精神。通过科学理念的传播:
加快我们忠厚的“臣民”对科学的认识、理解和支持,推动他们更为自觉地“以
科学的精神对待现实,按科学的方法判断事物,用科学的知识处理问题”,更为
主动地和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幸福;加深我们古老的民族对科学的接纳、融合和推
崇,促进她更为积极地和广泛地利用人类共有的自然和社会科学财富,更好更快
地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构建和谐型社会,进而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牛起
来、… 。 《宣言》的着力点绝对不是“营造和谐氛围,遏制学术不端”,因为
这太不对路了(《宣言》只是“花拳锈腿”,毫无“实权”)!




  5  背景应清晰
  中科院院长在《宣言》发布会上的讲话介绍了一些情况,主要为倡导科学理
念的目的、意义和困难。我们没有检索到涉及《宣言》产生过程的文献——提议、
起草小组构成、拟写原则、争议处理机制和修改定稿程序等资料。这些信息直接
关系到公众和学者对《宣言》的理解和分析;缺少有关信息可能引起一系列问题
和猜疑,甚至可能“致命”。

  对科学理念的分析、研究、归纳或诠释就是一项科学活动或科研项目,可以
充分展现科学的特性(“内幕”)和方法——认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争议的常
见和处理措施、团队精神及“先信任和后质疑”的态度等等,是倡导科学理念的
鲜活实例。《宣言》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利用这一素材。

  虽然,各种方法,包括“次最科学”的方法,也可以产生伟大的成果,但是
为什么不说明或不公布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呢?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论证的方法
和过程往往比结果或结论更为重要。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令
人心痛的是:《宣言》没有或没有正式地介绍其产生的过程;没有身体力行地彰
现过程(程序)“科学”的重要性;没有让公众感悟,“原来,科学论述是这样
产生的!”;没有让人民明白,科学理念的复杂和争议;没有高标准地实行科学
介绍的要求——用适当的方式,公布可能影响文献的论断、结论的所有的因素和
程序(过程)。

  科学精神中最为忌讳的行为之一是“以权威的姿态,灌输思想、观点和论断”
或“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即使是正确的观点,也不应这样。
因为:以权威的形式灌输正确的观念,可以加快进程,也可能造就一批“愚
民”,… ;灌输错误的观点,可能的后果是,“灾难”+“愚民”;以过程的科
学为核心,辅以权威的形式,或许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而且过程的科学一般能够
避免或剔除错误的观点(自我纠错机制)。

  6  结构需完善
  按照一般成人学习的过程和习惯,对科学进行阐释的条理和内容或多或少地
包含:科学的定义或概念?科学的基本价值?科学活动的方法?科学活动的基本
特性?科学的(社会)关系和基础?科学的思想、方法、精神、文化价值?科学
工作者的(品质)伦理素质或责任等。以这些内容为单元,通过“淡妆浓抹”和
“轻重缓急”,或许可以比较系统地展现作者的看法,便于阅读、理解或引用;
对于有争议的或比较棘手的重要项目,应以适当的方式给予交待。

  7  定义可忽略?
  《宣言》没有直接给出科学的定义,但文中的一些“片段”可以体现起草者
对科学的“定位”——科学是“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创造性的人
类活动”,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体系”,其“本质为不懈追求和捍卫真
理”,其灵魂是“创新”。这种处理办法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苦心。然而,如同追
求真理一样,直接揭示“真相”或许更为符合科学精神。这也许是一种“自找麻
烦”选择:比较直接、清晰和“艺术”地告诉公众,科学界




  对科学的定义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以比较集中的方式,表明中科院对科学
的慨括性认识。

  8  价值应完整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价值无所不至。如同《宣言》所述,科学的价值可以
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重点阐述精神价值前,可以分层次地概括科学惠及
的主要方面。例如:人类的发展、进步、自由和和谐等;国家利益: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等;社会效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和谐;社会精神(文化):
平等、民主、公正,积极、乐观、坚韧,创新、勤劳、勇敢,理性、客观、求实,
团结、合作、协调等,先进的价值观(念);社会构架:制度民主,法规健全,
管理科学,权力均衡等;科教方面:宣传科学价值,提升人民素质,寻求学术自
由,争取科教“自治”等,寻求制度支撑,端正科学伦理等;现实问题:营造学
术生态,纠正学术不端,反对伪科学,防止科技滥用和冒用等。

  9  特性可淡化?
  《宣言》没有将科学的基本特性集于一个段落。从文中的词句可以“发掘”
出作者对科学的“定性”——积累性、发展性(进步性)、普遍性、曲折性(艰
难性、复杂性、反复性)、公开性(记载性)、可信性(可靠性)、不确定性等。
如果加上探索性、先进性(前沿性)、系统性、全球性、可验证性(重复)、可
解释性、社会性(集体性、依存性)等,比较系统地叙述科学或科学活动的基本
特性,或许更为利于公众理解《宣言》和认识科学。例如,任何伪造的创新性成
果,都会因为科学的公开性(记载)和可验证性(重复)和可解释性等,而最终
暴露。

  10  关系应叙述
  科学只是人类的多种活动之一,科技工作者只是从事“求真创新”工作的一
类人。科学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基础是完整地理解科学的重要方面和疑难环节。科
学需要自由的氛围、独立的思想、严谨的方法等,她也必须社会的支撑、法规的
保障、权力的支持、经济的补给和民众的养育等;科学与民主是孪生体,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科研与教育、科普,科研与工作、生活,科学与信仰、文化,科
学与技术(理论或研究与应用)等的关系等;科学需要理性、也需要激情,需要
兴趣、还需要利益,科学需要智慧、也要德行;科学的方法发现真理,有时也生
产缪误,等等。

  11  高音应洪亮
  在我们古老的国度,作为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应旗帜鲜明地
“鼓吹”:科学“催化”了人类的能力和自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最为先进的思想文化,是提升人民福祉的核心力量,…… ,不应过分描述和渲
染科学技术(不当利用所致)的副作用。

  12  辅音欠火候
  在一些微妙和争议的重要论点上,应特别注意分寸的拿捏,以免产生歧义。 
在适当提醒人们警惕科学的副作用时,应明确地指出:科学拓展了人类的能力,
包括干坏事的本事;科学本身无“好坏”,科技应用有利弊;科技应用的绝大多
数是正面效应,副作用主要源于滥用和冒用;人类有能力合理利用和控制科学技
术。



  13  精神更系统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社会或文化价值的核心。由于科学精神的含义极为丰富,
采用更为系统全面正确地阐述或许效果更好。科学精神的核心或许仅应包含:追
求真理的精神、系统探索(论证)的精神(方法)和达洽完美的精神(思想)。
追求真理的精神包括:崇尚、探求、“完善”真理;传播、宣传、捍卫真理等。
对于科学界,追求真理是第一要务;对于社会,崇尚真理才显珍贵。只有崇尚真
理,才能不被一时的权势和局部的利益所左右,才能保证长久的发展与和谐,才
能促进科学“又好又快”地发展,… 。系统探索(论证)的精神包括:严谨地
不懈地(公开地)探索。严谨地探索(论证)体现为(不仅为):逻辑论证、实
证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方法;最先进或最可靠的方法;公认的或可以解释的研
究方法;必要的重复研究;不同方式方法的验证性研究;在继承、理解、质疑和
反思基础之上的补充、改进、完善或反驳或开创性研究。在一定的阶段公开研究
成果(主要为材料、方法和结果),包括失败的结果,是评价、重复或确认研究
成果、改进和创新探索方式的必须方式。达洽完美的精神包括:不断地“自圆其
说”;能经得起更多的检验,或能解释更多的现象,或能被更多的人理解;不断
地修改、丰富和完善,不断地细化、深化和突破,不断地拓展、融合和升华。

  有时,我们很难区分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品质等的差异。
除了《宣言》论及的基本精神外,可否增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公正正直、
直接明了,谨慎稳重、细致周全,目的纯正、无私奉献,等。

  有些论述自相矛盾或不够全面。天经地义的断言不会随时被否定,叛经离道
的观点也不会随时被接受。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科学的进步才表现为跃升;对
于继承与质疑的解释,可否采用更为一般性的表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或明显异
常的情况下,应大体接受主流观点;在发觉异常现象或不能解释的情况时,应质
疑和修改原有的断言,寻求和发现新的理论。既然“不承认有任何恒古不变的教
条”,何有“科学研究遵循普遍适用的检验标准”。普遍适用的检验标准何在?
是“实践”吗?

  14  道德分档次
  科学活动作为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建立在基本的道德标准上,才能维持和跟
进;只有维系在较高的品德水平上,才能发展和先进。如果将基本的道德标准作
为底线制定道德准则,《宣言》的四条比较合适,但是基于这些相当于社会人的
一般标准,至多只能保证科学活动的开展和科学水平的跟进,甚至无法维护科学
的“自我净化机制”。这种“低标准”或许就是现实中“研究成果不少,学术成
就不多”、“规章条文不少,净化机制不灵”等现象的根源之一。
  反过来,如果民间“赐予”的或文人“自封”的“形象”——“社会的良心,
民族的大脑”—— 有几分适合于学者或科学家的话,科学应该具有更高的品德。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具有高尚的情操,但科学家作为一个群
体,必须具备上乘的“德性”。关于这一点,用品德比道德来规范更为合适。如
同科学精神一样,学术品德或学风的含义也是极为丰富。简而言之,如果达不到
“真理至上”和“名誉至上”的话,至少应该具有某些“中流”的品行: 正直
公正,坦率直接,主动披露和回避自己的利益冲突、积极揭露和抨击同行的学术
不端行为,… 。

  15  责任应正面  
  科学是最为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是最为可靠的知识系统,科学是最为严谨
的方法体系,… 。虽然,在现实社会中,科学的发展、应用和普及程度,或科
学思想能否成为社会的主流——世界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等形成的主要文化因素,
取决于民众的素质和权力的构架等。 而且,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或常识表明,
科学、民主和法制是孪生体,相互依存。例如,在一个极度集权的社会,不论价
值目标是少数人利益最大化,还是近乎人人绝对平均,科学要么滞后萌生,要么
没有地位,或者被冒用。但是,无论权力的争夺、利益的博奕或社会的建构得如
何,在一个发展的社会,动力、方向和模式是决定发展质量的关键,而科学在这
三个方面均具有巨大的正面作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引领社会发
展的灯塔”,科学“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科学是“过河的桥梁”。总之,
《宣言》应该:更为正面地突出地大力地宣传科学的文化价值;应特别强调科学
理念的“灌输”、科学方法的使用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
揭露和反对科学的滥用和冒用;… 。这才是“科学的社会责任”。

  16  其他
  支持赵南元先生的观点(《新语丝》20070423)。

  17  结论
  《宣言》是一份用心良苦的、方法不够透明的、“亦学亦官”的应时之作。
如果没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宣言》的效应可能极为有限。
对于科学理念的一般含义——科学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工作作风、研究方法、
评价标准、…、生活方式——有必要采用更为丰富的途径和透明的方式,更加系
统地研究、归纳和阐述。

(XYS2007061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